三月的内蒙古大地,乍暖还寒,春耕在即。3月25日一大早,赤峰市宁城县人民法院副院长陈国玉带领巡回法庭全体干警,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该县的黑里河镇西泉村。
下车后,经过半个小时紧张的庭前准备,上午9:00,一起18户村民与村委会的农业设施建设合同纠纷案件准时开庭,前来旁听的村民把不是很宽敞的庭审现场挤得满满的,没有座位的村民只能站着听。
陈国玉介绍,该院这次来黑里河镇西泉村开庭和以往巡回办案有所不同,他们准备开庭结束后,就地举行通报会,对案件进行解读释明,并向当地群众宣传介绍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有关情况,引导老百姓遇到矛盾纠纷可选择多种渠道去解决。
“‘打官司’不是唯一解决纷争的方式,也不一定是首选方式,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通过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就近解决,既节约诉讼成本,又简便快捷,还有利于缓和村民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陈国玉说。
庭审持续了整整1个小时,巡回法庭审判长胡海亮凭借丰富的审判经验和娴熟的庭审驾驭能力,顺利完成了本案的焦点整理,原告、被告双方的举证、质证和辩论等各个审判环节,经征求双方当事人意见,同意庭外调解。
“砰”,上午10:00,审判长胡海亮敲响了法槌,宣布休庭。
庭审结束后,在村民们的热情帮助下,桌椅迅速摆好,刚刚的审判法庭又变成了通报会现场。法院还邀请了县委政法委、县司法局、镇司法所的负责同志及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通报会。
陈国玉向当地村民详细介绍了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基本情况、启动方式、工作流程等。县司法局的张局长表示,为深入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拟在各行政村设立法律顾问,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作用,确保小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大事不出县。 县政法委的孟书记也表示,县委政法委将以这次通报会为契机,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把诉调工作做得更加便民利民,更加公平公正,更加高质高效,早日形成常态化联动的多元化纠纷解决工作新格局。
通报会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互动环节村民发言踊跃,用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对党和政府的各项便民利民措施的感激,并就加强完善巡回审判制度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
今年65岁的村民陈廷阁老人激动地说:“法院组织这么大的阵容来到我们偏远的农村,面对面向我们介绍法律政策,解答我们的问题和疑虑,让我们很感动!法院的巡回审判和法律宣传工作越来越到位,这在过去真是想也不敢想的事,真心地谢谢你们!” 孙大娘说她体会更深,因为儿子也是学法律的,对法律并不陌生。她认为这种以案说法的宣传形式非常好,希望多举办这样的普法活动,村民们都很愿意参加。
据了解,为深入推进司法公开,加大司法宣传力度,去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把内蒙古法院作为全国首家法院工作通报会实践基地,要求充分借助各级法院巡回办案的便利,深入农村牧区、厂矿企业、社区、学校等地广泛开展司法宣传,截止目前,全区法院共召开通报会100余场,通过近距离、面对面、接地气的司法宣传方式,让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对法院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