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孩子竟然没有一个愿意赡养,让一个70多岁的老人拾荒为生,我真是想不通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九原区人民法院的执行法官拿到案件后感慨道。近日,该院受理了一起赡养纠纷的执行案件,申请执行人马某今年已经72岁了,育有三子三女。是什么缘由让他们个个拒绝赡养?法官一定要弄个清楚。
收废品撑起一个家
执行法官来到申请人马某家。老人住在一个老旧的平房里,家里堆满了捡来的废品。见到马某时,她正在收拾刚捡回来的一堆包装纸盒,分类、打包,用脚踩实、用麻绳捆紧,然后拖到三轮车上,老人弯着腰,熟练却吃力地干着活。
早年丧夫的她,靠的就是这双早已爬满皱纹的双手收卖废品抚养大了6个子女,直到他们都成家立业。
如今,马某本来该安享晚年,但是6个子女均不愿意赡养母亲。无奈之下,马某含泪将子女告上法院,要求给付赡养费。后经法院调解,6个子女每月支付赡养费150元。调解书作出后,子女们仍未履行赡养义务,老人只好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收养智障儿童引纠纷
在老人家里,执行法官还发现了一个孩子。从他的行为举止可以看出,他与正常的孩子非常不同。原来,这是马某于2009年在包头市第四医院捡来的一个孤儿。这个孩子天生残疾、智力不佳,被父母抛弃在医院。马某尽管家境贫寒,但仍义无反顾将其收养。也正是因为老人的这个收养决定,遭到了6个子女的强烈反对,才导致他们不赡养老人。
情理法并重让亲情归位
了解案情后,法官考虑到案件属于家庭内部纠纷,本着维护亲情伦理的原则,不宜动用法院强制执行,要尽可能地唤起当事人的母子亲情意识,让被执行人主动承担起赡养母亲的责任。
为此,法官先是分别到被执行人家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公民道德、社会影响、法律规定等多层面与马某的子女沟通交流;后又邀请村委会一起到马某家中,把6名被执行人叫在一起进行调解。在调解中,法官语重心长地说:“父母在,人生即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到了晚年当安享天伦之乐,身为人子,不但要给予父母物质生活的满足,更要给予父母精神上的慰藉。孝敬父母赡养老人是作为子女应尽的一项法定义务,莫等子欲养而亲不待!”
在执行法官的不懈努力下,一家人终于冰释前嫌,儿女们当场给付了老人赡养费,并流下了悔恨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