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孙凤鸣调研。 张贵摄
图为孙凤鸣在西藏。
“他独恋高原,从蒙古高原到西藏高原,他一直在云端看世界。他怀着一颗沉甸甸的雄心,一头牵着事业,一头牵着亲情……”
一位诗人这样怀念他对内蒙古高院原副院长孙凤鸣离去的感受。
2015年2月26日,孙凤鸣不幸去世。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分别去他曾学习工作过的北大、西藏和内蒙古公安厅等地采访。
其中,让内蒙古高级法院宣教处处长梁树德感慨万千的是,一个汉族干部离开西藏近十年了,藏族同胞们一听到孙凤鸣去世的消息,都忍不住哽咽和流泪,有的甚至痛哭流涕。
孙凤鸣的老部属,西藏公安厅保密办副调研员谯君一家,听到孙凤鸣去世的消息,一家三代都泣不成声,七十多岁的老母亲流着泪说,孙厅长每年逢年过节都看望我们,一年也没有落下过……。
追寻孙凤鸣的足迹,可从他的大学生涯谈起。
1983年,孙凤鸣北大法律系毕业时,当时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急着要人,可以说北大毕业的学生想去哪里都有机会,他是年级唯一自愿选择报名去西藏的同学。
同学徐家力曾经问过他,你已经被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留在北京了,为什么还要选择去西藏?
他朴实地说,我的家在内蒙古,自然环境和西藏也差不多,西藏也需要我这样的大学生,我去西藏会很适应的,其他人去了可能还不适应。
当时国家有政策,应届毕业生当中必须有人去西藏工作,这是一个硬指标。大家都知道西藏气候不好,他是替同学们承担责任和义务,凤鸣走时,那天正下大雨,二十多位同学都到了车站站在雨中为他送行……”
既然选择了远方,就注定要风雨兼程。孙凤鸣后来向同学们描述了当时进藏的艰难和生活的艰苦。
“从内蒙坐火车到北京,又从北京坐火车去西宁,再从西宁坐汽车到格尔木,在格尔木大学生接待站又等了十几天,最后坐了4天汽车去拉萨,前后22天才到了西藏。” 孙凤鸣当年大学毕业不选择留京援藏时,父母和亲友们对他的选择是不理解的。孙凤鸣辗转到达西藏的第一件事是给爸爸妈妈写了一封家书。
亲爱的爸爸妈妈:
虽然只是二十多天的长途跋涉,我却像是经受了一场人生的变动。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强烈的高原反应、肆虐的狂风暴雪、坑坑洼洼的“便道”、污水稀泥的沼泽,威胁来自四面八方,可我们心里没有恐惧,倒觉得很有美的诗情画意。
爸爸妈妈,我决定来西藏,你们都埋怨我,甚至说我把家忘了,我理解你们的心情,你们却不理解我,我觉得,只有真正热爱自己家乡的人,才会作出这样的选择。祖国是我们更神圣的故乡,更伟大的母亲,为她献身就是对家乡、对母亲最好的孝敬和最忠诚的热爱,你们说对吗?……
据西藏公安厅的老人讲,八十年代初的拉萨十分落后,没有一丝现代化城市的气息,楼房、街道陈旧简陋,几乎没有汽车,物质资源极度匮乏,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孙凤鸣曾在信中向同学描述当时的情景:“我们当时来西藏时,全拉萨只有一个理发店、一个饭馆、一个澡堂,前面还全部冠有人民二字:人民理发店、人民饭馆、人民浴池。 那时侯可能真的是少年壮志不言愁,反正小时侯在家里也没有享受过,虽然满大街连碗面都找不着,虽然寄一封电报要跑遍大半个拉萨,生活落差也没有觉得特别大。”
刚去西藏公安厅上班时,单位没有开水也没有暖气,每天,他就在单位食堂买一大碗稀饭,放大办公桌上当“饮用水”,冬天实在冻的不行,就在房间里点一会儿煤油炉子取暖。
1985年,他和同事们一起,创办了《西藏公安报》,当时没有任何经验和条件,只有一台油印机和满腔热情的他。他身兼编、写、校、刻、印于一身,很快就办得有模有样,受到了厅领导和广大干警的肯定和赞扬。
后来《西藏公安报》已改为《西藏公安》杂志,但大家依然记得还位当年满手油墨印报的创刊者。
“老西藏精神就是指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后来又加上了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两条,孙凤鸣同志就是老西藏精神的缩影”,西藏自治区张培中副主席是原西藏公安厅党组书记、厅长对孙凤鸣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在西藏呆时间长的人,对西藏都会有一种情结,孙凤鸣已经深深地融入西藏了。他娶的是藏族的妻子,学会了藏语,和当地的藏民打成一片了。对西藏人民的热爱集中体现在收养藏族孤儿上。孙凤鸣一家共收养过11个藏族孤儿,视收养的孩子为己出,用自己的工资资助孩子们上学,藏族的孩子们和他建立了超越血缘的父子(女)关系。
2007年,孙凤鸣由西藏自治区公安厅调回到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工作,先后担任副巡视员、副厅长,分管反恐维稳和信息化工作。
卜连海曾任内蒙古公安厅情报中心主任,是孙凤鸣的老部下。“凤鸣厅长平易近人、公正廉洁。”据公安厅门卫讲,孙厅长刚调回厅里工作时,有一次忘记了来门卡,门口的保安不认识他,就没让他进去。他一点也没有生气,和群众一起排队,到警卫室登记核实后才进去,事后他还表扬了坚持原则的门卫。
他的亲妹妹在公安厅的食堂工作, 是他来回内蒙古之前通过招工考录的,到现在为止还一直是临时工,直到凤鸣厅长去世后同事去吊唁时,才知道是食堂上班的临时工是他亲妹妹。他的两个亲弟弟曾跟着他到了西藏,却没有安排任何工作,后来又回到内蒙,一直是在做小生意维持生计。
2012年2月,孙凤鸣调到内蒙古高院工作,担任党组成员、副院长(正厅级)。他先后分管立案、信访和刑事审判等工作,他用刻苦钻研快速适应法院业务并很快投入司法审判工作。
他指导制定下发《关于民事申请再审案件调取、移送案卷办法》,构建了自治区高院与各中院“四点一线”的“点对点”、“人对人”调卷工作管理体系,受到最高院的肯定。在他的指导下,2012至2013年,自治区高院民事申请再审案件立案审查2784件,审结2496件,结案率近90%。
在党的十八大召开期间,这时候他身体已经非常差了,经常喘不过气,半夜睡不着,只能坐着。
孙凤鸣的妻子旺措德卓(卓嘎)卓嘎说,在西藏的时候,就曾经有人问凤鸣,“你明知身体状况已经很不好了,干嘛不早点儿回内地啊?”“如果现在回内地,你会是什么感觉?”“也许会很痛苦吧,如果有一天我真的离开了西藏,可能会觉得被抽掉什么,会很飘吧。”西藏和他的老家内蒙古对于凤鸣而言,象他的左右手一样重要。
没日没夜、全身心投入工作过度透支了孙凤鸣的身体健康,他心律过缓,每分钟才四十几下。“怕他出事,我常常半夜把他推醒”。这时,我的父母都已经去世了,孙凤鸣的家里也只剩下了母亲。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也为了能照顾母亲的晚年,我们决定调回内蒙古工作。
做完手术,孙凤鸣很乐观。他说,“如果再给我10年时间,我一定会活得更精彩”。卓嘎说,我们一直等待着奇迹出现。
当凤鸣知道时日不多时,他给妻子写了一首诗:这个世界太大,我不忍心丢下你一个人走。在你彷徨无助的时候,我会陪着你,找到回家的路。不管前面的路还有多远,也不管路上有风有雨有迷雾,我只愿牵着你的手,一直走到天尽头……
“把我的骨灰分成两半,一半葬在老家父母的祖坟旁边;另一半带回西藏,撒向西藏的雪山河流。”这是孙凤鸣留给妻儿的遗言,也是高原赤子大爱情怀的真情流露。
孙凤鸣的儿子孙璊在纪念父亲的文章中这样写道:“他代表了曾经的一批人,代表了一批理想主义者,代表了那些真正把青春奉献给西藏的一代人,如果要给父亲写一句墓志铭,我想用纪德的一句诗:‘以赤子之心,担当生命中最大的可能’。这句诗用在我的父亲身上,当之无愧!”行者无悔、勇者无畏,孙璊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