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至今已有十年,十年,可以发生什么?稚嫩幼苗可茁壮成参天大树,天真烂漫的学生可独当一面。十年又可以改变什么?十年,3600多天,可以细数出多少融于生命的感动。变的是容颜,不变的依旧是最初那颗“司法为民”的心。
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入职十余年的鄂尔多斯法院干警的感悟,历经十年,他们与祖国共成长,一起来感受他(她)们这青春如歌的十年……
鄂尔多斯市中级人民法院
刑事审判第二庭 贺慧
我在法院成长的十年
十年前,法院于我是天数星宿,指路正义和光明,遥不可及;如今法院于我像沃土,给予我养分,促我成长。十年的磨砺,虽非变为一把司法利剑,断公正是非,但仍坚守于一线,努力为守护公平正义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3年,我考入法院,现已近十个年头,从立案二庭的书记员,干到了刑二庭的法官助理;从刚来法院的懵懂无知的“小贺”变为独当一面的“慧姐”,年少的意气奋发变的稳重可靠,我变成了传说中的“资深法助”。我所深耕的鄂尔多斯市中院也蹄疾步稳,一路向前。智慧法院的建设,紧跟数字化、区块链的时代步伐,让司法审判运用科技方便了更多的当事人和律师;新办公楼舒适的办公环境、宽敞庄严的法庭、多功能的调解中心、人性化诉讼服务大厅,无不体现着司法的便捷和人文关怀。十年期间,变的是环境,变的是工作在这里干警的容颜,不变的是“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宗旨,不变的是全力化解矛盾纠纷,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决心,不变的是日复一日,夙兴夜寐,守护公平正义的平凡坚守!
刚来法院的时候,我内心无比自豪,因为我在干着一份受人尊敬、豪情万丈的工作。我被分配到了负责再审立案、信访化解的立案二庭。当时我每日的工作就是累于案牍,枯燥机械整理案卷,安抚情绪激动地“大爷大妈”,灰头土脸,垂头丧气,庭里干了十多年信访的老法官看出来我内心的“落差感”,给我做了思想工作,至今记忆深刻。他说,我们是民情的“探测器”,也是解决诉讼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干好信访群众工作,干警才能真正深入群众,深入一线,才能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他的这番话,点醒了年少轻狂、眼高手低的我,我决心立足于本职工作,在书记员的岗位沉淀自己,于2017年获得“全区法院信访先进工作者”的荣誉,为自己接近五年书记员和信访工作的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来到刑事审判庭担任法官助理。
刑事诉讼之严谨,庭审之庄严,案卷量之庞杂,都让我面临新的挑战。每日除了工作,必须要抽出大量时间不断学习,才能为法官做好辅助工作,否则就怕自己的一个差之毫厘,就可能毁掉当事人以及背后的整个家庭。那种掌握别人命运“走绳索”的感觉让我感受到肩上责任重大,使命之重,虽然我们不是拍板定案的承办人,但法官助理的看卷和草拟报告都可能会给承办人带去倾向性意见,这使我对我的工作慎之又慎。当时的老庭长总是不时的告诫年轻法官,法乃善良公正之术,切不可以机械应用法律,也不可滥用自由裁量之权力。在历任庭长带领下,刑二庭这几年展现佳绩,不仅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受到有表彰,所办案件也有被选为最高院指导性案例,被各类法治媒体争相报道,在这样的集体中,我与大家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十年之前进入法院的那种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在十年如一日的平凡工作中有了另一番体会,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的初心依旧那么热烈!
十年,或是一段精彩、亦是一段沉淀,更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第二个十年,第三个十年。十年的今天,正值党的二十大召开,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作为新时代的干警,时光带走的是我们稚气的面庞,留下的是“任重道远的使命”,不变的是攻坚克难的决心。只要心中长燃“正义”之光,风雨兼程路上,终无悔!下一个十年,不负韶华,不悔青春!
东胜区人民法院
民事审判第一庭 樊利琴
我谈“东法”十年
夜阑珊、读无眠,再回首,忆十年。这十年,是时间的标尺,清晰地标注着我从一名法学生、书记员,再到助审员、审判员的身份转变。这十年,更是发展的刻度,鲜明的记录着东胜区人民法院2012年至2022年审判发展的铿锵步伐,将这十年的审判改革历程比作画卷徐徐展开,以目击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回眸那些让我留下深刻记忆的浓重笔墨……
立案审查制到立案登记制的转变。2012年,东胜区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大量纠纷以诉讼方式进入法院,彼时东胜区人民法院立案采取登记审查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2015年5月1日,一场坚决而彻底的改革在全国法院强力铺开。令行如流,东胜区人民法院对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如今看到立案登记制改革确实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与实惠,心中倍感振奋!
文书审批制到审判责任制的改革。2012年之前,东胜区人民法院采用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审判管理,决策权在院庭长,裁判文书签发严格执行审批制,法官多处于接受管理的位置。犹记得刚进入法院工作时,时常会看到院庭长办公桌上堆积着半人高等待签发文书时的情景。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推行以“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为原则的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裁判文书改由法官、合议庭直接签发,这大大节省了时间还落实了责任。
2016年毕业后,我来到农村法庭成为赵志君法官的书记员,时常看到他累于案牍、疲于杂务的样子,他勤恳踏实、默默无闻,不骛虚声的精神时常感染着我。后来到民事审判第一团队,从温文尔雅、儒君谦谦的张斌庭长身上,又让我看到了细致、认真、全面、专业、不抱怨的法律人的美好样子。2017年,为优化审判资源配置,东胜区人民法院打破原有庭室结构,积极探索“大民事审判格局”,组建了新型审判团队。我从农村法庭编入民事审判综合第一团队,担任任立靖、张海霞两名法官的书记员,积累经验,刻苦学习。后来,我编入民一庭,在白浩庭长的帮助下,一路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法官。2022年,以张海龙院长为首的新领导班子以审判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专业化审判,院领导班子带领全体干警铆足干劲,各项指标一路向好。
繁简分流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助力纠纷化解。2018年年底入额后,我开始独自承办案件,那时立案庭分案采用系统随机分配制,案件不区分类别和简繁,对于我这个新手法官来说可是个巨大的挑战。2019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最高人民法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工作。东胜区人民法院积极响应,探索开展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工作,由立案庭在分案前对案件进行繁简分流,立案庭下设速裁团队集中承办简案和进行司法确认,调解无果和疑难复杂的案件再分由庭室各法官承办。此外,院领导积极从市外引入优秀调解组织,聘用经验丰富的退休法官充实调解队伍,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推进诉前调解,加强特邀调解与司法确认制度衔接,群众解决纠纷的方式更加多元、便捷。
智慧法院、信息化法院建设为东法注入新动力。还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案件送达、邮寄、开庭记录、装订案卷等繁杂事务均需书记员完成,每个案子拿到手都需要逐个打电话通知,工作起来都无暇喝水,每次打完电话口干舌燥的情景至今记忆尤深。如遇到外出保全、调取证据的一跑就是一天,开庭记录全靠手速,一些证据较多的案件一开就是一天,严重制约着工作效率。现如今,网上立案缴费、第三方集约电子送达、多网联动、智能语音同步录入、线上开庭、审判公开、智能裁判文书检索等都成为我们工作常态。特别是自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司法、“云上法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泛普及应用,东胜区人民法院审判体系和方式均已发生根本性变化。2022年,东胜区人民法院积极打造了全天候、一站式的自助服务平台——“24小时自助法院”,诉讼服务一体机、诉状辅助生成终端、电子阅卷机、诉讼服务远程柜台、信访一体机、天平阳光智屏等终端设备为审判赋能,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司法服务体系。
这十年里,我看到了东胜区人民法院在司法公正、提升诉讼效能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见证了立案登记制、司法责任制、繁简分流、多元纠纷化解、专业化审判、智慧法院给东胜区法院带来的深刻改变。工作之余,也常听老法官讲述那些蹉跎峥嵘的法院往事,看到他们在退休前夕仍然奋战审判一线,站好最后一班岗,身体力行地诠释对党忠诚、恪尽职守、公正严谨的司法精神,心中不免思绪万千。置身于司法改革的时代浪潮之中,不禁为这十年来东胜区人民法院人与事发生的巨变感慨,也为自己能够有幸参与到这场司法改革中倍感自豪。
霍姆斯曾说:“当你不懈的追求,每一种职业都很了不起,但任何职业都不能像法律那样给予如此开阔的视野,去感受人类灵魂内在的能量,去体验生命的激流,它能够让它的从业者以目击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去享受生命的情感、奋斗、失望与凯旋。”我想这大抵是我热爱法律的原因。忆往昔,令人鼓舞动容,看今朝,初心未忘,任重道远,于我而言,作为年轻干警将继续发扬乘风破浪、锐意进取的精神,担负起新时代审判事业的重担,也相信我热爱的东胜区人民法院将继续用自强不息擦亮“东法底色”,书写“东法故事”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