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典型案例——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篇(四)
  发布时间:2022-11-09 10:53:24 打印 字号: | |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

加强“共享法庭”建设 健全基层治理体系


案例点评:浙江高院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共享法庭”架构在人民群众身边,打破传统人民法庭在工作时间和空间上的制约,将司法服务的载体和触角向镇街、村社最基层延伸,送法下乡,种法进乡,开辟了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的新路径,是推动健全“四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创新和生动实践。


“共享法庭”是架构在数字空间、呈现在群众身边的人民法庭。2021年,浙江高院总结推广杭州、丽水等地做法,争取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共享法庭”建设 健全“四治融合”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把“共享法庭”打造成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层阵地,打造成一站式诉讼服务、多元解纷、基层治理的最小支点,它以数字化平台为依托,以实体化场所为支点,“不增编、不建房” “一根网线一块屏”,送法下乡,种法进乡,将司法服务的载体和触角向镇街、村社最基层延伸,让司法服务更加普惠均等精准可及。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共享法庭”26699个,指导调解145171件次,化解矛盾纠纷113008件,组织普法宣传3.79万场。人民日报、法治日报、人民法院报等媒体多次关注报道,经验做法得到最高人民法院周强院长等领导批示肯定。


一、促进自治,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


一是保障基层群众依法自治。依托村(居)民委员会等基层自治组织,设立村社“共享法庭”23200个,并在乡镇(街道)设立镇街“共享法庭”1403个,覆盖全省90%以上农村和社区、100%的镇街,通过依法指导制定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积极参与基层议事协商,为集体事务决策提供法律意见,有效提升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能力和法治化水平。二是激活发挥行业自治功能。依托金融、保险、邮政等营业服务网点,或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调解委员会、调解组织、行业协会、仲裁协会、律所等机构、组织,设立特色“共享法庭”2096个,高效化解类型化纠纷,促进行业管理规范化,累计指导调解45496件,化解纠纷39106件。三是推动构建自治协同体系。通过实施“共享法庭”系统工程,形成了政法委牵头、法院主推、司法行政等多部门支持配合、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大格局。


二、提升德治,浓厚崇法尚德社会氛围


一是发挥以法隆德重要功能。利用“共享法庭”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优势,通过开展巡回审判、以案说法、失信曝光等,讲法理、明事理、融情理,弘扬美德善行。如丽水法院组织被执行人在居住地“共享法庭”,集中观看当地“诚信奶奶”陈金英践诺守信的感人故事,促使935个执行案件3957.4万元债务主动履行。二是激发以德辅治强大动能。“共享法庭”扎根乡土,在建设和运用中充分挖掘当地传统德治文化,弘扬先进人物事迹,提升德治教化能力。如衢州市柯城区法院白云未来社区“共享法庭”,依托“南孔有礼”文化,打造家事“和姐”平台,由当地妇女组织每周选派1名有威望的“和姐”进驻“共享法庭”,参与家事纠纷调解,建设和睦社区,当地反响良好。


三、强化法治,夯实基层社会法治底座


一是打造基层法治阵地。“共享法庭”是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基层阵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法律服务,推动基层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生态。全省“共享法庭”已组织普法宣传3.79万场225.21万余人次、调解培训3.13万场83.76万余人次,接受法律咨询12.09万人次。二是培养法治带头人。每个“共享法庭”都配备一名庭务主任,以此着力培养一批乡村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增强基层干部群众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实现从“送法治下乡”到“种法治进乡”转变。三是有效整合法治资源。“共享法庭”作为建设法治社会、法治乡村的最小单元,精准对接基层法治需求,汇集各种解纷资源,打通信访、调解、诉讼“三支队伍、三个环节”,推进矛调中心解纷网络和机制在最基层发挥诉源治理实效。


四、落实智治,提升基层治理整体效能


“共享法庭”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破传统人民法庭在工作时间和空间上的制约,将司法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构建起覆盖城乡全域的法律服务网络,开辟了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的新路径。全省“共享法庭”已开展网上立案77036件、在线诉讼42296件次、协助执行23115件次。依托浙江“全域数字法院”改革开发的“共享法庭”应用平台,集成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庭审公开网、裁判文书网等系统,与人民调解大数据平台、浙江解纷码等实现业务协同,打破数字壁垒,汇聚各类治理数据资源,实现社会治理体系省、市、县、乡、村、网格六级贯通,成为浙江基层治理“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建设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基层治理法治化提供强有力智能支撑。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

聚焦文化引领“一盘棋”  赋能基层善治“新境界”


案例点评:安徽高院积极探索以安徽法院特色先进文化——红色文化、法治文化、传统文化、创新文化,引领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善治善为新路径,有效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法庭发展、基层治理的“硬支撑”。


近年来,安徽高院高度重视“以文化人、以文兴庭、以文促治”,高站位、“一体化”推动法院文化与法庭工作深度融合,不断探索以安徽法院特色先进文化引领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善治善为新路径,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全省法院推动“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和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


一、以红色文化固本,强化“政治建庭”


聚焦金寨革命博物馆、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淮北濉溪县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坚持从人民司法红色传统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法庭发展注入“红色动力”。打造“红色文化+党建”“红色文化+审判”“红色文化+队建”等工作机制,明确“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助发展”工作思路;紧紧牵住政治引领这个“牛鼻子”,擦亮政治本色,永葆为民底色,立起人民法庭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大局的“先锋旗”;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熏陶作用,组织干警实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铸牢信仰之魂、淬炼忠诚之心、夯实守正之基。在红色文化的浸润领航中,安徽法院涌现出了许多“红色法庭”,如位于有“一镇十六将,独秀大别山”美誉的皖西重镇——独山镇的独山苏维埃革命法庭,历史上诞生了中共“环境保护第一法”,2017年法庭旧址被确定为安徽法院首个红色教育基地,至今已接待前来接受红色教育干警5000余人次。


二、以法治文化铸魂,抓牢“主责主业”


聚焦六安皋陶文化、合肥包公文化、阜阳管仲文化等法治文化,坚持将其植根人民法庭审判沃土,凝聚公正司法为民的强大动力。牢固树立人民法庭“以办案论英雄”的鲜明导向。2018 年至今年8月份,全省 364 个人民法庭共审结案件882972 件,占同期全省基层法院结案数的18.02%。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执法办案,充分发挥司法的教育、评价、指引、规范功能。望江县人民法院长岭法庭审理的“私自捕虾溺亡案”,依法驳回原告无理诉求,拒绝“和稀泥”判决,厘清是非、立场鲜明,产生良好社会反响。大力弘扬“法庭英模”精神,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近年来,安徽高院不断挖掘、培树、弘扬人民法庭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涌现出了“百姓心中的好法官”“全国模范法官”明光市潘集村法庭原庭长刘学讲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先进典型。


三、以传统文化聚力,推进“多元解纷”


聚焦“六尺巷”“孝”“乡贤”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优秀文化,推动各地法院深挖“徽风皖韵”文化内涵,厚植“无讼”理念,打造出一系列特色调解品牌,构成“枫桥经验”安徽版。“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桐城法院从六尺巷文化汲取智慧,创新推出“六尺巷调解工作法”,成为典型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桐城法院孔城法庭作为“六尺巷调解工作法”的发源地和重要实践基地,推进“六尺巷调解工作室”进入辖区39个村(社区),并逐步实现了桐城市226个村(社区)全覆盖,80%以上的矛盾化解于诉前。濉溪县人民法院百善法庭依托传统习俗,在当地茶馆创设“和谐茶室”调解室这一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品牌,自2015年成立以来,已成功调解2000余起纠纷,赢得“南有六尺巷,北有一碗茶”的美誉。


四、以创新文化赋能,提升“三治”水平


聚焦“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凤阳县小岗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 “小岗精神”,激活创新“活水源头”,指导人民法庭大力推进基层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画好共治“同心圆”。夯实“自治强基”。天长市人民法院秦栏法庭构建“四长”联调机制,聘请商会会长、河(湖)长、农业合作社社长、林长对口参与调解,将矛盾吸附、化解在当地。强化“法治保障”。为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六安法院在山区、库区法庭全覆盖配备了22台移动背包法庭,通过一个直立不足半米的拉杆箱,实现巡回审判“数字化”,在全国属于首创,受到最高人民法院周强院长批示肯定,要求全国推广。推动“德治教化”。黟县人民法院古民居法庭打造“作退一步想”徽文化司法辐射工程,促进徽文化精髓融入家规家训、村规民约、行业规约,让谦和礼让文化蔚然成风,不断推动社会风气向善向上向好。


江西省安义县人民法院石鼻法庭

传承“古村治理法” 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案例点评:石鼻法庭以传承“古村治理法”为抓手,深挖古村治理经验、密织多元解纷网络、紧扣需求宣传普法,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人民法庭的担当作为。


石鼻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挖掘古村叙彝堂“叙理明是非,解纷促家兴”文化底蕴,总结提炼古村“里甲长夜间巡查、集中堂内授业解惑、大事共议通报、名望人士调解矛盾”等治理经验,结合法庭工作实践,提炼出“文化带动、多元解纷、普法宣传”为主要内容的“古村治理法”,积极助力基层社会治理。今年7月,“传承古村治理法”入选“全省法院文化建设特色项目”,今年上半年该院群众满意度在全省基层法院中位居全省第5名、全市第1名。


一、活用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司法特色品牌效应


深挖古村治理经验,融合现代法治理念,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一是合力擦亮地方名片。主动融入党委中心大局,与党委达成共识,将擦亮“安义古村”地方名片与司法品牌打造充分融合、相互促进。联合当地党委、古村管委会深入少诉甚至无讼的千年古村调研,深挖古村治理文化底蕴,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司法理念结合点。二是充分发挥品牌牵引作用。今年3月,出台专门的品牌打造实施方案,以“四个一”即提炼一套解纷方法、选树一至两名先进典型、精选一批典型案例、拍摄一部专题宣传片为思路,打造传承“古村治理法”品牌,增强群众内心认同感,拉近群众距离,为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奠定良好基础。三是做好文化建设结合文章。将“古村治理法”融入法院文化建设,着力将石鼻法庭打造成现代“叙彝堂”,在石鼻法庭、安义古村建成了一批文化场所,实现法庭辖区4个社区30个行政村“古村叙彝堂”矛盾纠纷化解点和巡回审判点全覆盖。


二、织密多元解纷网络,推动矛盾纠纷实质化解


改变“低头办案”的习惯做法,凝聚多方合力,构建多元解纷大格局,推进诉源治理。一是争取党委支持,凝聚解纷合力。院长亲自带队走访辖区所有乡镇,赠送法庭工作白皮书,收集乡镇法治需求,提出针对性司法建议。在党委领导下,与乡镇综治中心、派出所、基层调解委员会、村委会等建立对接机制,实现矛盾纠纷三级筛查。同时,将传承古村治理法与全县基层治理“有事来说”品牌深度融合,共同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二是广纳乡贤能人,壮大调解队伍。统筹返聘退休老法官及邀请当地乡贤能人成立特约调解员队伍,建立运行、奖惩机制,通过“返聘退休老法官固定值班+特约调解员视情况参与调解”模式,就地化解矛盾纠纷。三是注重以老带新,总结提炼解纷秘笈。专门组织一批法庭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庭长总结提炼古村治理精髓,并就多发的婚姻家庭、民间借贷等纠纷整理出专门的解纷“秘笈”,发挥好传帮带作用,结合乡土民情推动少讼、无讼村建设。四是践行司法为民,做实判后答疑及跟踪回访。安排专人开展判后答疑,特别是针对矛盾较大的离婚、赡养、相邻权等纠纷,判决后第一时间与乡镇、村委会对接,并适时开展跟踪回访,有效提升服判息诉率,确保“民转刑”案件零发生。


三、紧扣需求宣传普法,营造浓厚知法守法氛围


聚焦乡镇特点,形式多样地开展普法宣传,提高群众法治意识。一是形式多样开展重点人员教育培训。对法律明白人、网格员、村干部等重点人员集中或点对点开展普法教育培训,全天候提供法律咨询,提升重点人员法治实践能力。去年12月,石鼻法庭副庭长李赟恺进村宣讲宪法被央视一套《新闻联播》报道。二是常态化进村入户送法上门。结合“1号大调研”、法律服务者下乡等方式进村入户开展普法宣传,常态化开展巡回审判、巡回宣传,法庭干警足迹遍布辖区村(社区),有效提升群众法治素养。三是创新探索线上普法新模式。开设“一分钟”普法专栏,由法官通过视频方式讲解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引导群众知法、守法、懂法、用法。开设“古村治理法”叙理解纷专栏,采用“鲜活案例+法官说法+法条链接”做法,强化以案说法实效。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赵娟
  • 联系我们: 立案电话:0471-6986013/6986014 投诉举报:0471-6986616 / 6986642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南二环3号 邮编:01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