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法院高效化解了一起标的近1亿元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得到双方当事人一致好评。
原告某银行呼和浩特分行与被告某装备有限公司签订借款合同,约定借款金额9500万元,借款期限为一年,并约定了借款利率、还款方式、未按照合同约定清偿本金的计收罚息等内容。担保人某控股有限公司、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最高额保证合同。借款到期一个月后,被告欠原告贷款本金、利息、罚息、复利共9880万余元,原告多次催收无果后诉至法院。
针对双方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一案,法院立案后,依法适用普通程序,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因该案涉及金额较大,关系企业发展的生死存亡,在审理过程中,主审法官综合考虑审判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未来的执行难度,敏锐判断双方意向、积极引导沟通、分析利弊。最终,经法官主持调解,双方很快达成了和解,并对调解结果表示满意,签署了调解协议书,法院作出民事调解书。调解结案后,案件受理费用减半收取,当事人省下20余万元的诉讼费用。
赛罕区法院金融法庭以诉源治理三项措施(司法建议为金融机构把脉问诊、金融审判白皮书为行业发展保驾护航、金融机构联席会打通沟通渠道)、智慧审判三大平台 (智慧金融审判一体化平台、内蒙古法院区块链证据核验平台、推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向金融领域延伸)、提速增效三类程序(要素式审判贯穿审理全过程、小额诉讼程序跑出加速度、支付令制度助推新效能)为具体抓手,在推进金融类案件审理智能化、高效化、集约化的同时,也不断分析评估金融态势、管控和防范金融风险,指导规范金融行业行为,切实防范金融风险隐患,厘清市场规则,为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金融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注入司法动能。